近日,我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(DNL0603組)王峰研究員、賈秀全副研究員團隊與斯坦福大學Richard Zare院士團隊、我所儀器分析化學研究室質譜與快速檢測研究中心(102組群)李海洋研究員團隊合作,在微液滴化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,揭示了含油微水滴的水—油界面存在接觸電致氧化還原反應。
液體燃料的高溫燃燒會導致較高的氮氧化物和碳煙等污染物排放,理解微液滴燃燒的機理對克服這些不利影響具有重要意義。
本工作中,基于微米尺寸的微水滴存在界面強電場,以及水—油界面存在自發電荷轉移的特性,研究團隊在無氧條件下構建油水乳液體系,利用乳液中穩定存在的微水滴實現低溫裂解長鏈烷烴,制備氫氣和C1-C2能源小分子,揭示了乳液中微液滴的水—油界面存在接觸電致氧化還原反應。此外,研究人員利用氣相、質譜和電子順磁共振譜(EPR)等表征手段,觀測到氫氣的生成主要來自微水滴而非油分子,為微水滴中自由電子的產生和去向提供了新認識。文章提出,通過構建微水滴界面強電場,發展低溫裂解燃油技術,有望助力液體燃料的清潔化利用。
相關研究成果以“Hydrocarbon degradation by contact with anoxic water microdroplets”為題,于近日發表在《美國化學會志》(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)上。該工作共同第一作者是我所DNL0603組博士研究生陳徐錁、斯坦福大學博士后夏宇和我所102組博士研究生張振元。相關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。(文/圖 陳徐錁)